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,也是山西三建建企七十周年。穿過歷史煙云,望向太行西麓,山西三建始建于1952年,為建設國家重點國防工業項目而誕生,歷經萌芽、奠基、發展、成熟、升華五個階段,于和平年代勵精圖治,于改革開放時期創新求索,于新時代爭創行業一流。七十年來,企業融合多種文化,汲取海河精神、太行精神、呂梁精神、三線精神、大慶精神、抗震精神、抗疫精神、援藏精神等,凝練升華形成“建德、建友、建業”的“三建核心理念”。今天,我們一起追尋企業在唐山大地震、汶川特大地震中發揚抗震救災精神、彰顯國企擔當的感人故事。
在中華民族每一次抗震救災中都有一種被瞬時凝聚起來的力量,讓大自然在瘋狂的咆哮聲中歸于沉寂,這種力量就是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??拐鹁葹木袷窃邳h中央的領導下,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組織實施,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,共同與地震災害作斗爭的過程所鑄造出的精神??拐鹁葹木裰饕f眾一心、眾志成城的互助精神,不畏艱險、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和以人為本、尊重科學的務實精神。
七十年,滄桑歲月,砥礪前行;七十年,櫛風沐雨,春華秋實。山西三建始終秉承“奉獻精品、開創未來”的企業使命,用青春與睿智書寫建設者的華美樂章,用才藝與美德張弛建設者的豪邁和壯舉。在漫長的歲月里,沉淀著三建人艱苦卓絕的光輝歷程,記錄著三建人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,傳承著一代又一代三建人的榮光、夢想與精神。幾經調遣,他們聽從黨的召喚,南征北戰;幾經分合,他們固守擔當使命,傳承紅色基因;幾經更名,他們始終艱苦奮斗,本色不忘。
抗震救災 彰顯國企大愛
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,河北省唐山市發生7.8級大地震,唐山被夷為一片廢墟,北京市、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,共造成24.2萬人死亡,16.4萬人受重傷。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帶著毛主席的指示,主持召開緊急會議,迅速成立中央抗震救災指揮部,就如何抗震救災展開緊張部署。同時,派遣煤炭工業部部長肖寒、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、北京軍區副司令員肖選進、北京軍區副政委萬海峰考察災情。黨中央、國務院對災區人民十分關懷,組織大量人力、物力趕往災區救援。各種救災物資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運往災區,傷病員和老人兒童很快得到妥善安置。
患難與共,才能共克時艱。8月初始,公司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,組織兩個慰問團對天津、北京、河北籍職工進行慰問,提前發放受災地區職工工資,對困難職工發放救濟款,并籌集1001米塑料布、1091根竹竿、725米油氈等物資用于抗震救災。愛心不論大小,善舉不分先后。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,公司上下竭盡所能,用愛心與善舉表達對災區人民的關懷和惦念。在傳遞愛與溫暖的路上,我們堅信,涓流匯集,足以涌成江河;綿力聚集,定能眾志成城。
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,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.0級特大地震,最大強度達11度,波及四川、甘肅、陜西、重慶等16個?。▍^、市),受災總面積44萬平方千米,受災人口達4561萬。汶川地震在強度、烈度、震級等方面均超過唐山大地震。重災區域大都處于交通不便的高山峽谷地帶,地震發生后交通與通信中斷、河道阻塞、天氣異常惡劣,救援人員、物資、車輛和大型救援設備無法及時進入現場。
災情就是命令,時間就是生命。中央政治局緊急部署救災工作,要求各有關部門緊急行動,將抗震救災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,不怕困難、頑強奮戰,全力搶救傷員,切實保障災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,盡最大努力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。在黨中央、國務院、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,國家迅速組織起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、動員范圍最廣、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。溫家寶總理親赴災區指揮救災工作。
國家有難,國企擔當。5月13日,公司積極響應黨中央“一方有難、八方支援”的號召,立即召開領導班子會議,統籌部署抗震救災相關工作,并下發《關于組織好抗震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》(晉建三 辦發〔2008〕59號)。同時,公司響應國務院號召,在5月19日至21日中午14時28分起,組織職工默哀3分鐘,并汽車鳴笛,以表達對汶川地震中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。公司及基層單位兩級領導一方面深入項目一線安撫四川籍農民工,另一方面慷慨解囊,并組織廣大職工積極向災區人民捐款。黨員干部群情激奮、爭相奉獻,以表達對災區人民的關心與支持。職工群眾得知募捐消息,也在第一時間匯聚愛心。短短幾天,公司上下共募捐善款517556.5元,其中職工個人捐款467556.5元(含特殊黨費176918元)。
進入冬季后,公司再次開展“送溫暖、獻愛心”捐款捐物活動,時任公司經理的楊雷平心系災區人民,帶著國企擔當與社會責任親赴汶川縣地震重災區,代表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再次向四川災區捐款10萬元。在汶川地震發生后,公司捐款總計617556.5元,成為當時公司歷史上募捐善款最多的一次。而當年,公司年施工產值10億元、竣工面積44.7萬平方米,職工年平均工資僅19500元。職工們生活并不富裕,但在祖國有難、四川同胞遭受地震災害之后,毅然紛紛解囊,伸出援助之手。這正是三建人“建德、建友、建業”核心理念的生動體現。
災后重建 提供技術支撐
地震無情,人間有愛。在黨中央作出“一省幫一重災縣(市)”的決策部署后,山西舉全省之力,迅速開展對口支援茂縣災后恢復重建工作。面對災區山河破碎、家園被毀、瘡痍滿目、百業待興的實際,公司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,按照山西省委、省政府的安排部署,于2009年3月9日委派耿秋紅、王雙全兩位職工代表長治市參加山西赴川援茂農房重建技術指導。山西赴川援茂農房重建技術指導隊到達成都后,沿著180千米的臨時道路一路顛簸,歷經13小時終于到達茂縣災后重建項目最前沿。該技術指導隊共有26人,被分配到茂縣所轄鄉鎮,每人負責1個鄉鎮并獨立開展技術指導工作。耿秋紅負責指導富順鄉,王雙全負責指導鳳城鎮。
耿秋紅再次翻開塵封十余年的援茂工作日志,心情十分激動……那一行行、一頁頁、一本本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援建期間每一天的工作內容、施工進展、質量控制等。他走訪鄉黨委鄉政府及村委,同黨員干部溝通交流、勘察現場實際、研究施工圖紙、設法破解援建工作中瓶頸制約的一幕幕又浮現在腦海中。
舉目四望,一片廢墟。大家住在政府在半山腰用彩鋼板臨時搭設的活動板房內,夏熱冬冷,加之余震不斷,室內時常發出“絲絲拉拉”的聲響,讓人倍感恐慌與無助。受余震影響,常有泥石流、山體滑坡,交通十分不便,生活物資短缺。茂縣的氣候用“一山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形容再恰當不過。早晨下工地時,晴空萬里,將被褥晾曬在院子里,中午隨時會有陣雨光顧,等到晚上回去被子已濕透,睡覺簡直成了難題。
每每回憶起與藏族羌族人民并肩奮戰的那段歲月,耿秋紅感慨頗多:“茂縣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,地處四川西北部。富順鄉是藏族羌族聚居地,藏族羌族與漢族的語言、風俗、習慣都有著很大的差異。援建茂縣,留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孤獨。但看到受災同胞慘淡的光景,心頭的那份孤獨便不值一提。于是,我更加堅定信心,設法與鄉村兩級黨組織溝通協調,盡最大努力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同、理解及支持,以便形成合力,全力推進富順鄉的災后重建工作?!?/span>
在山西省發改委和住建廳的大力支持與鼓勵下,山西赴川援茂農房重建技術指導隊歷經120個日夜,克服工作環境的惡劣、工作場地多而分散、工作量大等不利因素,破解在災后重建工作中出現的棘手難題,圓滿完成技術指導任務,為四川茂縣災后重建出了力,也為山西省委、省政府爭了光。
待到2011年9月30日,茂縣災后恢復重建和山西省對口援建任務全面完成。茂縣人民已走出地震陰霾,羌鄉大地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。山西省共完成學校、醫院、住房、公路道路、廣播電視、羌族博物館和工業經濟園區等10大類226個項目,投入援建資金21.62億元,幫助茂縣累計完成投資72億多元,圓滿完成中央交給山西的援建任務,贏得國家、四川省和當地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。公司作為省屬國有企業,從成立之初就堅定不移聽黨話,矢志不渝跟黨走,在對口援建的這份榮光中也有一束屬于自己的光環。
自此,公司更加關注茂縣、汶川乃至四川省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,大量選用四川勞務班組,深切關注并關愛著四川籍的農民工兄弟。2016年5月,公司在成都市成立山西三建四川分公司,下設辦公室、財務、安全、生產、經營等職能科室,在成都市先后承建融創中壩項目、融創世紀中南建設南路項目、郫縣楊國福食品項目,在廣安市承建廣安天立·瀾悅府項目,以國企匠心與責任擔當為四川省的發展持續發力。盡管汶川地震已經過去14年,但公司依然傳承黨的紅色基因,弘揚抗震救災精神,深耕四川建筑市場。
如今,唐山已經脫胎換骨,實現涅槃,昔日地震廢墟滿目瘡痍,今天座座新家園俊秀挺拔。汶川也從山河破碎走向重生振興,曾經哭泣的災區,飛出歡歌笑語;曾經破碎的山河,耀出流光溢彩。偉大的抗震精神,是災區崛起之魂,內涵著迎難而上、負重自強的基調,彰顯著同心同德、共克時艱的風尚,體現著化危為機、奮發有為的魄力,刻畫著敢為人先、勇于擔當的品格。
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,災害種類多,分布地域廣,發生頻率高,造成損失重。在與自然災害做斗爭的過程中,尤其在唐山大地震、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,山西三建人始終與災區人民一道風雨同擔、勠力同心。山西三建集團一心向黨,與共和國共成長,如今已躋身中國建筑業成長性200強企業,穩居“山西省10強骨干建筑業企業”,隨時聽從黨的召喚,在國家有難之際,更有能力和實力履行國企擔當與社會責任。
抗震救災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,始終激勵黨和人民砥礪前行,大地震可以震動山河,卻不能震垮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決心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:“我們今天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?!?/span>